当前位置:首页 > 经济 > 正文

全球关注:“小修小补”非小事


【资料图】

范嘉欣

近日,商务部要求重点完善社区消费的供给措施,按照“缺什么、补什么”的原则,一圈一策,推动补齐便民服务设施短板,完善生活基本保障类业态和品质提升类业态。例如,让修鞋、配钥匙等“小修小补”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,让适老化服务、休闲娱乐等设施更加丰富,使居民生活消费更便利。

衣服拉链坏了,下楼就能修;鞋子破了,到街角就能补;钥匙丢了,小区门口就有得配……“小修小补”的摊点、店铺看似不起眼,却是服务民生的经济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。然而,随着城市的建设与发展,一些地区的“小修小补”难觅踪迹。比如,有市民骑电动车在新城区半路抛锚,硬是推车走了几公里才找到修车铺,着实不便。让“小修小补”规范有序回归,已成为不少城市居民的期盼。

“小修小补”非小事,其中蕴含着大民生。“小修小补”的市场容量有限,营业额也不高,虽不是什么大产业,却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。一方面,无论是缝补衣物,还是修车修鞋修家电,这些琐碎小事如果能在家门口解决,经济成本也不高,显然会给居民生活带来更多便利。另一方面,“小修小补”的从业者依靠一门手艺赚钱养家,有时候还能雇一两名帮手,既解决了部分人的就业问题,又方便了群众生活。作为小微市场主体,“小修小补”绝不是什么可有可无的东西,而是市场经济的“毛细血管”,理应依法予以保障和规范,使其畅通有序。

“小修小补”背后有“大文章”。小微市场主体的生存与发展,本质上是市场经济的自然选择,背后起作用的是一只“看不见的手”。近年来,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,城市面貌日新月异,新业态、新商业层出不穷,为市民提供了丰富的消费供给。与此同时,城市中“小修小补”的民生需求并未消失,靠手艺吃饭的就业需求更应引起重视。各地应当尊重市场经济的自发性,充分考虑市场容量、群众需求,给“小修小补”留足生存和发展的空间,而不能用“一刀切”式的行政手段去干预、清理。否则,不仅会给城市居民生活带来不便,还可能增加群众的经济生活成本,甚至有损当地营商环境。

尊重市场的自发性,与避免市场的盲目性并不矛盾。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,政府部门应该明确自己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定位,用好“有形的手”和“无形的手”。在充分尊重、激发小微市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,各地应处理好方便市民生活与优化城市管理之间的关系,避免陷入一放就乱、一管就死的困局。有关部门应下足绣花功夫,持续提高社区服务供给能力,在守住消防安全、生产安全等底线的同时,善加引导、合理布点、适当扶持,给一处处“小修小补”留下必要空间,让他们在规范有序经营中便民利民,从而更好地促进消费、繁荣经济、改善民生。

标签:

推荐阅读